阅读我们的节日,口述民俗,人日游草堂,更像是一份民俗日历
- 日期:2021-02-26 18:58:40
- 来源:互联网
- 编辑:小狐
- 阅读人数:468
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
如果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那么一千个人心中也有一千个关于民俗的记忆。
大年初一起床第一件事要做什么?元宵节这天为什么要划甘蔗、偷青菜?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,一些在民间流传了多年的习俗可能渐渐消失殆尽。然而,家乡在某一个特定的节点流行的民俗,比如成都人在正月初七人日这草堂、拜杜甫,达州人在正月初九这天登高望远,自贡人元宵节去菜园子里“偷青”或许这些儿时经历过的民俗已经遗忘在某个角落,但是听年长的老人说起,依然会勾起你的乡愁,这就是民俗里值得传承的精神力量。
涨知识 如何过年大有讲究
“小孩小孩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。”喝完一碗腊八粥,意味着自动切换到“忙年”模式,家家户户都要开始为过年而忙碌起来,衣食住行都变得格外讲究。
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过年,打捞久违的年味,留住文化的精髓?“我们的节日·口述民俗”文化专栏寻访了50多位专家学者,用口述历史的方式保留原汁原味的民俗。无论是90岁的声乐教育家、画家朱宝勇,还是77岁的大邑县牛儿灯、狮灯传承人汤鹏寿,都有一箩筐的民俗故事想和年轻的读者。他们娓娓道来,那些儿时的喜悦和忙年的乐趣。
朱宝勇
除夕夜那天,你一边看着春晚,一边在各个群里抢红包,看着金额数字喜上眉梢。其实,现代的红包和古代的压胜钱(古时称压岁钱为压胜钱)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始于汉代的压胜钱,经过两千年的薪火相传,依然能够带给人们新年的第一份祝福。
尽管各地过年的风俗不胜枚举,但人们对新年的期盼总是不约而同。除夕夜的子时,内江人用烧香的方式拉开新年的序幕;正月初一,绵竹人贴上了年画和春联,除旧迎新;正月初七,成都市民走向杜甫草堂,用一枝枝梅花拜谒诗圣;正月十五,射洪人搬出存放在库房的两条火龙,让青堤铁水花火龙在空中飞舞。
封面新闻推出的“我们的节日·口述民俗”文化专栏,更像是一份民俗日历,让你过上更有讲究、更有烟火气息的生活。
湖南游客张先生看到封面新闻刊发的《民俗专家袁庭栋:初七人日民俗大不同,成都流行拜杜甫》一文之后,回忆了2016年人日节那天带着孩子逛杜甫草堂的情形。他和孩子参加了草堂“国学乐园”亲自动手切芹菜、韭菜做七菜羹,并且去大雅堂祭拜了诗圣。他在朋友圈里为杜甫献上一枝梅花,隔空拜谒诗圣。
人日游草堂
在北京工作的房小姐是自贡人,响应“就地过年”的号召,她第一次在家乡之外的地方过年。元宵节这天,她在朋友圈里刷到封面新闻这篇《划甘蔗、元宵“偷青”…自贡人的“年俗味”其乐无穷》之后,取消了外出聚餐的计划,准备亲自下厨蒸一份咸烧白,再去菜市场买一根甘蔗、两棵青菜,还原儿时过元宵的场景。
这一组妙笔生花的文化报道,不仅勾起了异乡人的乡愁,更让漂泊在外的留学生们感受到了家乡的慰藉。舞蹈专业的徐小姐在洛杉矶度过了第二个春节,除夕夜,她被一段气势磅礴的烧火龙惹得泪崩,“好久没有看过家乡烧火龙的仪式了,这才是过年的感觉”
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:
民俗
民俗,即民间风俗,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、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。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,在特定的民族、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、扩大和演变,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。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,传承于人民,规范人民,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、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。
网友评论
猜你喜欢
-
如今中秋节吃月饼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,中秋节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呢
10-01 -
在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
02-24 -
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,14-5期,品民俗,阖家共庆欢喜年
02-11 -
咸宁味道除了来自咸宁民俗菜
12-29 -
正月初八的民俗,关于农历正月初八忌的介绍
02-01 -
开始从喜庆的节日转变成庄严肃穆的节日,寒食过后是清明,扫墓的风俗,民俗专家刘旭东
04-04 -
是巴渝舞的遗风,口述民俗,是舞蹈的活化石,阆中流行的巴象鼓舞
02-28 -
春红落尽立夏到 品味民俗欢乐多
12-31 -
认为这是个充斥着哀伤的节日,口述民俗,可不仅仅只有青团,枣糕也成为了清明节的时令美食
04-03 -
腊八的民俗主要就是喝腊八粥,喝了腊八粥,腊月是夏历
01-20